猜灯谜是桑浦山下元宵节的传统民俗。 视觉中国供图
在粤东桑浦山南麓,闹元在正月十三,桑浦山下谢家寨悠悠漾起鼠麴草的闹元芬芳,悄然飘进老厝的桑浦山下天井。
老厝的闹元天井,仿佛一方宁谧的桑浦山下时光宝盒。一位老阿嫲静静坐在竹椅上,闹元宛如岁月的桑浦山下守护者。她指导着孙媳妇揉糯米团,闹元那双手虽已布满岁月的桑浦山下褶皱,却依然有着往昔的闹元温度与力量。手机支架上的桑浦山下直播界面,点赞如缤纷的花雨,不断洒落。今年的潮汕乡村闹元宵,就在这一方天地间,借由5G信号的翅膀,让古法鼠麴粿带着草木的呼吸,飞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“宝树世家”祠堂前的晒谷场,摇身一变成为如梦似幻的光影剧场。南宋开山祖“铁牌总管”留下的旗杆石鼓,诉说着岁月的沧桑,此刻它们却成了全息投影的背景,承载着古今时空的对话。当《桃花过渡》的潮曲唱腔,如潺潺溪流,与电子乐的澎湃浪潮混响交融,奇妙的乐章在空气中流淌。无人机群宛如夜空中的精灵,悬停在百年榕树上空,用闪烁的光点编织出会眨眼的走马灯,如梦如幻。
穿汉服的少年们,手持内置LED的竹丝灯笼,如翩翩仙子穿行其间。扫码触发的AR谜题,“谜面:金枝玉叶山上飘,流落人间冷水浇,仅仅为了一把米,被人绳索捆在腰。(猜一传统食品)”,谜底(“粽子”)宛如神秘的密码,等待着人们去解开。
镇文化站的“数字丁桌”,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一对对新婚夫妇在云端登记后,智能机器人如贴心的使者,推着餐车,为全村678户人家送去3D打印的糖狮。年过八旬的老三叔,戴着老花镜,眼神中满是岁月的温情与新奇,他仔细端详着糖狮肚皮上的二维码。那扫出的族谱里出现了康熙年间的丁桌菜单,不仅是一份美食的记录,更是家族记忆的延续。
宝树园的“古今灯市”,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盛大舞会。西厝的篾匠巷,传承百年的技艺在时光中流转。老师傅们用柔性屏替代油纸,做出能播放潮剧的活态灯笼,那灯笼里闪烁的,是潮剧的婉转唱腔,是岁月的悠悠回响。小学门口的元宇宙灯坊,由大学生们的梦想点亮。村民戴上VR眼镜,便能在数字祠堂里点燃虚拟红烛,在虚拟与现实之间,感受传统与科技的奇妙碰撞。
穿香云纱的老者,如历史的传承者,教孙辈们调校全息灯谜;穿潮牌卫衣的年轻人,似时代的弄潮儿,给爷爷奶奶讲解区块链祭祖系统。不同的服饰,不同的时代符号,却在这灯市中交织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。
元宵的竹博园,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舞台。数字烟花在夜空中绚丽绽放,如梦幻的诗篇,绽开“风调雨顺”“国泰民安”的大字。潮州八音锣鼓,那传统的激昂旋律,突然转为电音节奏,似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。非遗传承人黄师傅操控着机械木偶表演“双咬鹅”,传统舞步里混入街舞动作,如古老的潮州歌谣融入了时代的新曲,引得海外侨胞的直播弹幕如潮水般疯狂刷屏。
00后的小伙举起手机拍摄时,智能手环的震动,带来一分惊喜。他参与设计的AI灯谜系统,刚刚被域外的潮州同乡会等商家下单订购了上千套。这小小的震动,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声音,是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喜悦。
子夜时分,无人机送来最后两道谜题:“谜面:完人化装就变俏(猜一节日名)”“谜面:古稀之年风韵犹存(猜三字俗语一)”。晒谷场地面亮起的元宵灯和一对情侣手拉手的图案,如星辰洒落在人间。两个学生模样的少年分别指着五光十色的图案惊呼,一个说第一条谜底是“元宵”!一个喊另一条谜底是“老相好”!他们猜得没错。当AR技术将竹篾编织过程投射在乡村星空,那璀璨的星空,便成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。
祠堂前的电子许愿墙,滚动着四海乡亲的留言,那最新一条来自新加坡的华侨:“VR灯市里的汤丸,比实物的汤丸更甜蜜。”而阿嫲的孙子,正专注地调试新一代灯笼程序,准备把本村的全息潮汕英歌舞、锣鼓标旗和营老爷的镜头,存进元宇宙的永恒元宵,在虚拟的世界里,“闹热”永久。
撰文:谢岳雄
来源:南方农村报
(作者:企业文化)